数据微观 | 2021年化妆品产品责任纠纷判决要点

2022-08-03 13:01:03化妆知识

开化妆店需要办哪些证_欧莱雅活性健康化妆_化妆品健康证

2021年化妆品产品责任纠纷判决要点

近年来,美妆平台的兴起带动了不同种类、效果的化妆品贴近大众生活,人们并不掩饰对“美”的渴望,在《经济学人》《颜值与劳动力市场》等一众文章的研究里,高颜值也与“溢价效应”划上了等号,美妆、护肤等商品因此更受到市场追捧。即使处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化妆品产品依旧保持了较强的消费韧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12月份社会零售统计数据,规模以上零售企业的化妆品销售总额达到4026亿元,创下了行业新记录。

作为颜值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美妆、护肤产品的盈利水平吸引了众多商家投身化妆品产业,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备受消费者好评的“国货之光”,也存在另一部分在质量上有问题的“三无产品”。2022年5月17日,淘宝网新增《淘宝网化妆品产品品质抽检规范》已经生效,对抽样方式、检测机构、判定原则等内容均作出明确规定。

欧莱雅活性健康化妆_化妆品健康证_开化妆店需要办哪些证

一旦消费者在使用化妆品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如何进行维权?化妆品质量问题又是否为行业多发的“顽疾”?我们在聚法案例平台公开信息中以“化妆品”为关键词,查询到截至2022年5月12日,2021年提及化妆品的民事判决书有6748份,我们就案由为产品责任纠纷的58份判决书进行人工筛查,最终得到28份有效样本,并整理出如下内容。

涉纠纷化妆品属于什么类别?

开化妆店需要办哪些证_化妆品健康证_欧莱雅活性健康化妆

以化妆品产品剂型划分,上述28起纠纷中的化妆品涉及的类型多样,包含乳液类、膏霜类、水剂类、膜类等,其中发生产品责任纠纷较多的为乳液类产品化妆品健康证,共有12份判决书,约占全部判决书的42%,另外,我们发现在纠纷中也出现了当事人主张的化妆品实则为医疗用品的情形,一方面说明消费者自身对化妆品的认知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提醒广大商家在产品说明中应当将医疗用品与化妆品做严格区分,避免消费者出现混淆。

化妆品健康证_欧莱雅活性健康化妆_开化妆店需要办哪些证

开化妆店需要办哪些证_欧莱雅活性健康化妆_化妆品健康证

涉纠纷产品为消费者带来多大损害?

上述涉纠纷的化妆品按使用方式分类后,驻留类化妆品为主要类型,据统计结果显示,在28起化妆品产品责任纠纷中,16起纠纷当事人的健康受到损害,其出现不适症状的部位主要为面部、颈部等上肢的皮肤,诊断结果多为过敏性皮炎化妆品健康证,严重程度较高的达六级伤残,更有严重者,产生了汞中毒的症状,对肾功能造成了影响。

化妆品健康证_欧莱雅活性健康化妆_开化妆店需要办哪些证

化妆品健康证_欧莱雅活性健康化妆_开化妆店需要办哪些证

影响产品责任认定的因素有哪些?

化妆品健康证_开化妆店需要办哪些证_欧莱雅活性健康化妆

从筛选出的28份判决书的结果来看,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获得支持/部分支持的纠纷数量为15,而剩下的13起纠纷的请求均未得到法院的支持。在司法实践中,影响产品责任认定的因素多样且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证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这表明主张产品质量有缺陷的当事人需要对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以及产品不符合法定标准提供相应的证据。

化妆品健康证_欧莱雅活性健康化妆_开化妆店需要办哪些证

在证明当事人健康受到损害与使用产品之间有因果关系时,鉴定机构出示的结果至关重要,当事人需要了解委托的鉴定机构业务范围是否包括产品质量分析鉴定,如果鉴定意见书中的分析说明,没有相应的产品检验、试验资质作为依托,便难以成为当事人主张的有力佐证。此外,当事人在进行鉴定之前,应尽量不接触其他化妆品、医疗药品,合理排除自身接触引起健康问题诱因的其他可能,保证人身损害结果与使用产品之间具有关联性。

在归责的层面上,消费者如果为具有完全民事能力的成年人,社会普遍认为其具备一定生活常识以及对自身健康安全的保障义务,当使用产品初期出现异常症状时,仍未及时停用产品或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应当自行承担相应责任。对产品的销售方或生产方而言,如果主张该产品无质量问题,则需要提供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号、相关产品的抽样检测报告、出厂时的检验结果或者是否含有超标的微生物及汞、砷、铅等化学成分等报告,否则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目前,我国法律并未对产品销售方和生产品承担化妆品产品责任进行特殊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三条规定,被侵权的消费者可以向产品的生产方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方请求赔偿。除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之外,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更多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比如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述或在事先与产品销售方达成仲裁协议,通过商事仲裁解决纠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