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并非一个人的事——心理学角度看化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体像(原公众号“躯体变形障碍”)。专门致力于躯体变形障碍,体像困扰相关知识的翻译和传播。
作者:R Russell, Gettysburg College, Gettysburg, PA, USA
编译:机子
(感谢作者以及图片制作者)
人类为什么要化妆?化妆有效果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女权主义者是如何解释的呢?本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对这一人类特有的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分析:
化妆品使用小史
对面部和躯干的装饰是人类最古老最广泛的行为之一,而且可能是人类独有的行为。这些装饰包括服装,发型,纹身,划痕,穿孔等,而化妆品的使用只是其中之一。人类考古学发现,涂料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5000年前,这表明,有可能在人类未穿上衣服之前就开始涂饰自身了。
最早使用化妆品的地区是古埃及。实际上,古埃及人所使用的大部分化妆品,仍流传至今,包括用于嘴唇和脸颊的红色颜料,眼线膏(黑眼线),眼影,以及粉底,由专业的化妆品制造者生产。这些产品使用的直接证据,是这个时期保留下来的画作,比如人物像,Nefertiti王后(公元前14世纪埃及王后)的石灰岩半身像,现存于柏林埃及博物馆。
除此之外,用于眼睛的颜料和用于嘴唇的胭脂被发现存于5000年前靠近两河流域乌尔的苏美尔人墓穴。另一个技术和化妆品形成的早期中心是印度河流域。在对印度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眼圈粉和眼线笔,红色铁氧化物和白色铅基化合物,后两者被推测是用于嘴唇和脸颊的胭脂化妆心理健康,和用于增亮肤色的粉底。东亚使用化妆品的考古学证据不甚明确,虽然美白粉和点唇红在中国和日本有很长的历史。总的来说,有证据表明,化妆品在多个早期技术发展中心形成,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
化妆不仅广为扩散,而且难以禁止。在维多利亚时期,使用化妆品被强烈阻止,而且视作道德上的缺陷。尽管如此,女性仍然能找到方法去改变面部的肤色,例如通过掐捏面颊和咬嘴唇,让其呈现玫瑰色,或者在帽檐衬里饰以颜色,以制造增亮肤色的的视觉效果。(18世纪的英格兰,曾爆发过男性抵制妇女化妆的活动。化妆后外貌表现出的魅力被认为具有欺诈性,因为“真实”的面容被掩盖了。1770年,英国起草了一个法案,允许人们以这一类的“欺骗”为理由提出离婚。)
之后,共产主义国家试图禁止化妆品也是不成功的,因为化妆品能在黑市上轻易地买到。在当代的工业社会时代,化妆品不仅不会受到阻止,也不会被禁,而且被广泛使用。在2007年,世界范围内的零售价值,单单彩妆就超过了370亿美元。
化妆意欲何为
在思考化妆的目的的时候,不妨先考虑一下人类最古老的对自身的装饰行为。装饰有两个主要的目的:“美化(beautification)”和“彰显(signification)”。所谓美化,就是通过装饰让自己更加有吸引力。显而易见,化妆与这种美化功能明确相关,无需进一步解释。
装饰的彰显功能旨在帮助个体在社会中确定自身的位置,面部和躯体装饰被认为是一种宣言,尤其起到一种标志的作用,标记自己隶属的文化,阶层,信仰,或者其他社会团体,它还可以用于显示地位,等级,财富,以及其他个人信息,比如年龄,性别,生育状态。装饰还可以标志更稳定的信息,比如对社会标准的认同或者反抗。这种信号功能可能最明显体现在衣服上,化妆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装饰品的美化和彰显功能并非泾渭分明。具体的装饰品可能同时起到了美化和彰显两种作用。特别的发型,一件衣服,化妆的风格在提高个人吸引力的同时,可能还显示了此人来自某个文化团体,具体的年龄等。纹身和面部彩绘通常用于显示团体认同和社会地位,但是也可以用来制造美。起到适合结婚的标志作用的唇膏和其他化妆品,女孩们则被禁止使用,只有成年之后才能使用,也正因为如此,化妆品的美化功能同样也从成年开始。
化妆效果如何
如前所述,化妆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美化,说白了,就是让自己更好看。至于为什么想让自己更好看,可能涉及很复杂的动机,比如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有性吸引力,更年轻,更加迷人,得到更多的培养和照顾等等。那么,化妆是否能完成此一重任呢?超过半打的研究在调查这个问题的时候,采用的方法都是使用同一个女人化妆前后的照片,研究表明,无论是自己化的,还是出自专业化妆师之手,化妆之后外表吸引力提高了。最近一项设计新颖且更具生态效度的研究是这样的,请两位年轻女子,分别先后经过专业化妆师化妆,以及完全不化妆,进入酒吧,然后记录下在场的和靠近的男人的数量。然后发现,虽然人还是同样的人,但是男性对于化过妆的女子,靠近的更多也更快。
研究者在调查化妆对外表吸引力的影响的同时,还调查了影响外表判断的相关因素,包括女性化(femininity),健康和自信。发现化妆增加了所有这些判断。也就是说,化过妆的面部被评价更加女性化,更健康,和更加自信。这些因素可能调整了对外表吸引力的判断,甚至推测这些因素在判断面部吸引力的时候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女性化和健康。
化妆对提高吸引力有多大的影响,不同组别的评价者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同的。有两项研究发现,相对于女性评价者,更多的男性认为化妆的影响很大。这是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因为男性通常有意识地反对女性化妆,而且也不太知道某个女性是否化了装(如果化得非常微妙的话)。还存在职业上的差别,相比于大学生,商业人士更加认为化妆能有效影响吸引力。
化妆在临床上也是有价值的。化妆被发现能显著改善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伤疤,血管疾病,色素方面的疾病等等。化妆还能改善痤疮和红斑狼疮病人的生活质量。年龄增长会带来很多皮肤和外表关联的变化。一项针对老年人的美容疗法,对皮肤病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模型,同样被发现可以改善心理健康。还有一些证据表明,相比于年轻面孔,化妆对于老年面孔的吸引力影响更大。
化妆与面部吸引力
化妆是为了好看,也就是为了更加有吸引力,而经验证据支持了化妆的确可以有效增强吸引力,那么,有哪些因素构成了吸引力呢?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经确认了若干生物为基础的吸引力因素,包括年龄,对称性,两性异形(sexual dimorphism),平均化(averageness)。年轻是一种吸引力。对于成年面孔,年龄和吸引力之间有强相关性,面部特征越年轻,相比于同样年龄但更加成熟的面孔,被评价更有吸引力,尤其对于女性来说。两边对称的面孔比不那么对称的面孔更有吸引力。两性异形是指不同性别在面部上的差异,面部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对于女性面孔来说,女性化和吸引力之间有非常强的和明确的相关性。相对于女性化较少的女性面孔,更加女性化的女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在男性中,男性化和吸引力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但比较微弱的;更加男性化的男性面孔更加有吸引力。对于男女来说,平均化都意味着吸引力,是指具体的面孔与人群平均数的相似度。越具有代表性的面孔,越有吸引力,越个性或者不常见的面孔越没有吸引力。
恰当的化妆,脸型和肤色与前面所有这些吸引力因素相关。脸型和肤色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面部肤色和质地,以及形状,可能变得更对称或者更不对称。男性和女性面孔在形状和肤色方面是不同的,因此形状和肤色在表现面孔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最后,面部肤色和形状可以更加或者更少平均化。通过化妆调整面部表现出来的肤色,可以操纵(manipulate)这些吸引力因素。
化妆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是使用遮瑕霜,粉底,扑面粉,旨在均匀肤色,消藏斑点,以及其他颜色不规则的方面。有证据表明,肤色的均匀性会影响对面部吸引力,以及对年龄和健康的认知。面色更加均匀意味着更加有吸引力,更加年轻,和更健康。肤色均匀是一种平均化。斑点和其杂质不会出现在所有人面部的相同位置上,所以减少了面部的平均化。平均化与吸引力相关,因此,通过使用粉底增加肤色的均匀性,可以达到让面部看起来更有吸引力的效果。
化妆的另一个关键构成部分是通过使用睫毛膏,眼线,眼影和唇膏来加深和增彩眼睛和嘴唇。这种行为增加了眼睛嘴唇和周围皮肤的对比度,也被称为面部对比度(facial contrast)。面部对比度是一种两性异形——相比于男性面孔,女性面部的眼睛和嘴唇部位有更大的对比度。因此,对眼睛和嘴唇化妆可以让面部表现得更女性化。正如前面介绍的,化妆的脸比没有化妆的脸更加女性化。女性化与女性吸引力强相关,因此,可能通过这种化妆夸大女性化,增强了美化效果。
经验证据支持了一种观念,即化妆品是用来操纵这些已知的吸引力因素的。化妆品用来操纵面部表现出来的年龄,平均化,两性异形。也就是说,粉底并非用于让皮肤更加光滑和均匀,口红和眼线也非使眼睛和嘴唇比自然色更加亮丽。因此,所谓化妆美化面部,实际上是在操纵构成吸引力的这些生物因素。
关于人类化妆的其他观点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文献表明了吸引力的光环效果(’halo’ effect),有时候又被称为“美即好”的刻板印象。这些研究表明,被评价为更有吸引力的人,在其他不相关的例如智力,友好,合群方面也会得到更积极的评价。1981年由Graham和Jouhar作出的开创性研究支持了这一个观念,与没有化妆的面部相比,化过妆的面部在若干人格方面得到更多积极的评价。化妆之后,女性被判断明显更加安全,合群,有趣,镇定,自信,有条理,受欢迎。然而,后续的人格和外表吸引力相关性研究,在保留了前面提到的光环效果研究结论的同时,还附加了“美即自我中心”。换而言之,更有吸引力的人同时也被认为有更多的消极品质,比如自我中心和虚荣。与此相一致,继Graham和Jouhar之后的研究结果表现出了更多的复杂性,化妆有时候与诸如虚荣的消极印象关联起来。
近来有研究发现,印象评价在不同的社会团体中是不同的,心理学学生对化妆女性有更多的消极印象,但是商科和艺术(整容术)专业的学生则有更积极的评价。具体来说,与商科和艺术专业学生相比,心理学学生更认为化妆女性是虚荣,肤浅,冷漠,更不友善和更不合群。同是该研究,发现这些人格印象并没有被外表吸引力调整。这表明,化妆的吸引力效果并没有导致化妆的人格效果。
社会心理学文献关心的另一个点是,化妆对职场相关评价的影响,比如收入潜力,职业地位,具体职业的表现期望。研究结论同样是混杂的,有些研究发现化妆对于职场相关评价是积极的,而有些研究则认为是消极的。
人不同,妆不容
根据文化不同,个体化妆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因时因地选择化不同的妆。很少有人化与周围人完全不同的妆。
由于化妆不仅美化面部,而且彰显身份,所以,不同的人被要求化不同的妆。以示具体团体的成员资格,和化妆者对自己在团体中的定位。例如,哥特妆(浓黑眼妆,黑唇,白色的粉底)在表明哥特文化身份的同时,还表明了他或她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拒斥。化妆还会因为经济功能的不同而不同。有钱的女性和贫穷的女性化的装是不一样的,所以,化妆可以彰显财富。
同一个人还会化不同的妆,就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一样。其动机可能仅仅是想要外表上的某种不同,或者表达心情的变化。更为常见的是,一个女人会在早上工作面试的时候,希望表现得更加老成和有能力,而在夜晚约会的时候,希望表现得更加年轻和更加性感。化妆在某些场合还起到信号的作用。在一个经典的研究中,化妆的女孩被评价为更加轻佻和对异性更感兴趣。而前面介绍的酒吧实验中的两名女性,与她们不化妆相比,有更多的男性在更短的时间内接近。在诸如酒吧这种场合,化妆被定位为是在求爱,可能传递着可获浪漫的信号,被认为在吸引异性的注意力。
根据面部本身的不同,化妆会有所差异。例如,自然状态的面部对比度各不相同,因此,要对两张不同的脸进行最佳的美化,眼睛和嘴唇化妆必然有差异,不同的脸需要不同的粉底等等。
虽然对前面提到的吸引力和吸引力因素方面有普遍的共识,但是,在吸引力偏好上,受文化和个体差异的影响,表现会明显不同。团体内部的成员通常被认为比团体外部的成员更有吸引力,无论这是什么样的团体。在一个亚文化水平上,彼此了解的人,比如配偶,兄弟姐妹,好朋友,相比于不同年龄,种族和文化的陌生人组合化妆心理健康,在对吸引力的判断上有更大的一致性。这是因为花很多时间在一起的人,也暴露在同样的面部“喂食”中,这个结论可以通过一个事实来证明,即暴露在不同的面孔前面,会影响吸引力偏好。例如,观看具有大眼睛的卡通形象半个小时,可以导致接下来偏好大眼睛的面孔。其背后的原因可能跟平均化有关,暴露在不同的面部前面,影响了观察者对于面部“平均化”的看法。一张脸是平均化的或者女性化的,这是相对于他/她生活中所见的面孔而言的。如果两个人看到的是不同的面孔,他们对于平均化和女性化会有不同的概念。这对于理解文化,时尚以及化妆品使用类型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吸引力偏好随着观察者的经验不同而不同,所以,反过来,化妆品的最佳选择也会根据对观察者的预期不同而不同。如果预期观察者习惯于某种特定类型的面孔,以及特定类型的化妆品,那么,如果一个人想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出最佳的吸引力,则需要化特定的妆容。这种效应被认为在形成和维持化妆品时尚和类型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化妆行为进行人格方面的研究,有一个一致的研究结果,认为化妆跟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相关,公我意识指的是人们对自己作为社会客体的意识程度。公我意识越高越会使用化妆品,而且越相信化妆能改善外表,让社会互动更加顺利。化妆还关联更高的身体意识(body consciousness)和社交焦虑,以及身体和面部执迷,也就是对面部和身体的情感投注。最近的研究调查了人格变量和化妆品使用之间的关系,发现焦虑,从众,关注自我呈现与化妆正相关,而自尊,情绪稳定性,和外表吸引力则负相关于化妆品使用。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作者们推测化妆兼具心理和物理功能,被女性用来提高体像。
这些研究共同表明,那些对外表更有意识,更多注意和更多情感投注的人,更可能使用化妆品,和使用更多的化妆品。与此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使用化妆品的女性有更强的信念,认为事情的结果来源于她们自己的行动和行为,而非外在的机会或者他人的行动。Thomas Cash和其他研究者认为,外表吸引力不应该被视作个体固定不可改变的特点,而应该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根据人际交互过程进行调整和操作。
化妆男女有别
在化妆品使用上,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极端的性别差异。化妆品在使用上历来就是女性多于男性。过去十年左右,在西方国家,男性使用化妆品有了显著的增长。然而,这种增长主要是头发和皮肤保养方面的。男性使用彩妆改变面部肤色仍然非常稀少。男用彩妆的例子,比如古埃及男女在所有年龄段都使用眼圈粉,而十八世纪的欧洲富人使用扑面粉。然而,这种使用远远不及女性对化妆品的使用。
两性在化妆品的使用上的差异,在心理学领域仍是一个重要和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种差异可能跟进化有关。跨文化观察表明,两性在选择配偶的时候,对外表重要性的看法有重大的区别。相比于女性,男性在选择配偶的时候,将外表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这种性别差异,可能解释了在管理和操纵外表包括化妆方面,相比于异性恋男性,为什么异性恋女性需要花更多的精力。
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不同,女权主义者关注的是,强调女性外表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批判化妆品的使用是对女性的压迫。有两项研究发现,化妆与性别歧视信念呈现微弱的但是正相关的关系。另一项最近的研究发现,支持女性化妆和拥有性别歧视态度,被他人物化和暴露在大众媒体中呈相关关系。因此,经验证据表明使用化妆品与性别歧视信念相关。
结论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化妆行为,最为重要的结论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化妆品是起作用的。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大量研究都发现,化过妆的面部被评价为更有吸引力,更女性化,更年轻和自信。
人类可以通过化妆操纵外表和吸引力,这让关于美的研究更加复杂化。外表吸引力,不仅是个体身体,而且是人们改变外表的行动结果。化妆的心理学研究,强调了一个观念,美作为心理过程,并非一个人的事,不仅包括审美主体而且包括审美对象。